歷史的刻痕仍存於消逝的型態中,面對時代更迭,曾經的繁華如未熄的灰燼。若不再現,歷史將僅存於[文字]與[影像]。然而,再現不應只是仿舊,而是融合新舊,以顯性新式樣與隱性舊元素交織,讓時間在推移間悄然綻放。我們運用「曖昧、纏繞、迴流」的設計手法,並以嘉義人的生活縮影作為主軸,結合嘉義木業歷史,使空間成為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場域。
「曖昧」營造時間與記憶的模糊界線,讓舊元素若隱若現於新結構中,以材質、光影、肌理的層疊引發感知與想像。「纏繞」象徵歷史與當代的交織,透過曲折動線與連續立面變化,使空間流動,讓人步行間感受不同時間維度的交融。「迴流」則借鑑嘉義的水文與風土,使設計元素呈現環繞回旋的動態,象徵歷史不斷循環,而非靜態封存。
空間建構以嘉義木業為靈感,運用木質元素塑造層次感,透過不同尺度的板牆體,結合傳統工藝與當代材料,營造熟悉又新穎的視覺體驗。立面運用格柵、穿孔板與半透明材質,形成「透而不明」的效果,讓界線流動,呼應記憶與現實的曖昧關係。此外,嘉義的都市紋理與人文風貌亦被轉化為場域體驗,例如錯落牆體與層疊天花,營造巷弄般的空間感,使人行走間感受城市肌理的重現。我們期望這座空間能承載記憶,使歷史不僅存於文字與影像,而能在當代語境中悄然綻放。
作品在歷史空間的修舊如舊手法上拿捏得宜,成功融入新的空間概念,並在圖面表現、材質運用、光影與自然的互